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46章(2 / 2)

赵亮笑笑:“先说我们三个人的身份。我是王爷的哥哥、杨宗保是王爷的玩伴、李二白道长是王爷的朋友,我们都是奉八千岁的旨意,前来秘密协助姚大人复核此案的。若是有什么不爽,你们尽管找小王爷论理去。方才陈大人和上官雪明开口追问凭据,闭口涉及机密,分明只为堵住姚大人查案的路子罢了。但是诸位忘了一点,提点刑狱司并非刑部,也不是大理寺和御史台,他的职责是核查各个案件审结的合理性,而不是亲自查案断案。只要提刑司对案子有一丝怀疑,也足以要求三法司发还重审!”

这番话讲的理直气壮,令在场众人都不禁一愣。

当初宋太宗设置提点刑狱司这个官署,等若朝廷派出的“路”一级司法机构,简称“提刑司”、“宪司”、“宪台”,专门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,审核州府卷案,可以随时前往各州县检查刑狱,举劾在刑狱方面失职的官员。

从严格的意义上讲,提刑司的权力也并非大到只手遮天,说怎么样就怎么样。相反,他们的办事原则更加严谨,如果没有扎实过硬的依据,断然不会轻易推翻三法司和州府县衙门已经审定的各类案件。

不过,若是以宽泛的意义看,赵亮说的又非常在理。太宗皇帝之所以要立这么个官员,紧紧盯着各地的司法审判,就是因为担心出现冤假错案,以至于伤了民心、乱了法纪。所以只要有丁点怀疑,作为司法监察机构的提刑官,也应该毫不犹豫的展开行动。

这样一来,上官雪明提出质疑固然没错,而赵亮的主张却也同样无可厚非。一时间,场面陷入了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的境地。

姚能主政提刑司多年,要论这个方面,在场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专业,眼见赵亮的一番话稍稍扭转了不利的局势,他连忙道:“赵公子所言,正是下官想要说的。淳化四年,杭州通判常萧遇刺一案,当地州府经过审讯,认为是常大人的小妾马氏,伙同外人毒杀了亲夫。此案当时震惊朝野,先皇曾亲自颁旨,要求当地尽快侦破、从速处决。可是正当杭州府准备对马氏及一干同伙行刑之际,两浙路提点刑狱司冯博彦冯大人在走访民情时,风闻此案另有隐情,于是在毫无切实证据的情况下,毅然紧急叫停了法场。那个时候,连两浙路转运使都亲自出面施压,力促行刑,可冯大人不肯屈从,坚持要杭州府重新认真审理。最后,朝廷也派出刑部侍郎作为钦差,前往杭州督办此案,终于令案情水落石出。谋害常萧的另有其人,而马氏只是可怜的替罪羊。倘若不是冯大人及时干预,她不仅无端冤死,而且真正的凶手也会逍遥法外。那时姚某刚刚入职提点刑狱司不久,所以对这件事记忆犹新,对冯提刑恪守原则的做法也是钦佩不已。”

他略微顿了顿,向小王爷拱手一揖:“殿下,姚某不才,愿效仿前辈,为天地苍生伸张正义。今天这个军粮案子,下官管定了,还请您老主持公道。”

八千岁剑眉一样,笑道:“行啊,只要老姚你肯干,本王做你的靠山,查他个七荤八素!”

陈尧叟面沉似水,语气不善道:“姚能,你莫要以为拉上楚王殿下就可以恣意而为。应天军粮案和杭州杀官案根本就不是一回事,宋辽大战迫在眉睫,你如此胡闹,等若拖拽大军的后腿,说严重点,与叛国无异!”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